農村勞務開發工作從上世紀 80 年代初的起步、引導,到 90 年代的發展壯大,目前已進入新的提升階段,即更加關注農民工的素質提高、關注農民工的權益保護、保障農民工生存質量,加強農民工組織建設的新階段。結合實際,建議進一步開拓勞務開發工作視野,明確新思路,實行新舉措:
一、加大培訓力度,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和培訓新一代職業農民
一是對農民工的職業培訓。由臨時突擊培訓變為中長期正規培訓;由短期熱門行業培訓,到實行訂單培訓,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注重特色培訓,打造勞務品牌。使他們成為有專業特長的技術骨干,增強其融入城市的條件和能力,逐步成為城市新型產業工人。
二是培訓職業農民。首先,要加大對留在農村的青年農民職業培訓,不僅要抓好先進適用技術培訓,還要加強專業技術、企業管理、市場經營等專業的綠色證書培訓,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職業農民,逐步成為持有綠色證書資格的農業企業家或農場主,努力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
二、加大農村改革力度,促進農村勞力和土地在城鄉間合理流動
安徽省是農村土地流轉試點較早的省份,近年來,鳳陽縣劉府鎮趙莊村趙世來成立金星農林發展公司,連片租賃農民承包地,將趙莊一萬多畝土地重新集中起來,主要投資造林。全村 860 個勞務, 60% 轉移到金星保溫廠做工, 30% 農民從事農業、水面開發和畜牧業生產。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勞力。但大部分鄉、村來看,仍未解決較大范圍的土地流轉問題。目前,國家在成渝試驗區進行統籌城鄉改革試點。重慶、成都市允許以土地承包權入股設立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公司的辦法,值得我們借鑒。應加大這方面的改革力度,只有土地和勞力在城鄉有序流動起來,才能有效配置農村資源。
三、加大政策創新力度,使農民工由就業轉移到人口轉移
目前,全國已有 12 個省市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勞務開發力度和“農民變市民”的進程。建議要加大政策創新力度,放寬戶口政策。對已進城多年、有穩定收入的技工和管理人員,及已與用人單位簽訂中長期合同的農民工,應當給予城鎮戶口。并使他們享受同等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權利,促進他們從職業到身份的同時轉換,實現“農民變市民”真正轉變。同時,對農村新增勞力,經過正規教育、并取得中等職業學校畢業證和職業技能鑒定證書的學生,可將其農村戶口轉為就業的城鎮戶口。
四、要制定統籌城鄉的勞務開發規劃、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勞動就業制度
制定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計劃、勞力培訓計劃、福利保障計劃。 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制度和福利保障及教育制度。如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擇業制度、就業和失業登記制度、勞動就業保障制度。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并落戶后,就應當在住房、參軍、子女入學、入托等方面享有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廣大農民享有基本的國民待遇。
建立統一的城鄉公開競爭的勞動力市場。要建立覆蓋城鄉人才和勞動力服務網絡和信息系統,取消對農民的就業歧視、工種、職業歧視和工資福利待遇歧視。
五、大力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
加強領導,強化回鄉創業引導。各地應健全返鄉創業領導機構和組織體系,要在沿海和大城市農民工集中就業區設立返鄉創業辦事處,專門負責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搞好創業對接的有關事宜。出臺優惠政策、開辟綠色通道。要對返鄉創業農民納入政府中小企業擔保資金支持范圍,享受城市下崗職工創業優惠條件。興辦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應納入農業產業化扶持范圍。從事個體經營要免交管理費,減免工商登記費。
建立農民工創業園區和創業基地 , 通過園區和基地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
六、加快產業培育和小城鎮建設,促進農村勞力就地就近轉移
一是大力培育產業,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產業化經營。注重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拓寬農業的多功能性,開發鄉村旅游、生態觀光產業,吸納勞力,增加就業。某縣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促進農民就地就業。他們以工業園為平臺,引進大量新型工業企業,用工總需求突破 6000 人,還有 3000 多崗位虛位以待,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不再外出,而愿意在就地、就近務工。
二是積極發展農村小城鎮、提高產業集聚和人口吸納能力,要在搞好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基礎上,實施小城鎮經濟綜合開發項目,完善公共設施,發展小城鎮經濟,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吸引外出務工者回到小城鎮創業和居住,加快農村人口轉移力度。
三是擴展城市服務業和商貿業,搞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快農村超市和批發市場建設,吸納更多的農村勞力。 |